首页 > CVI视角 > CVI研究 > 正文

CVI杂谈—从金融时报也谈评估行业“机器吃人”看评估的“艺术与科学”属性

 
       
      英国《金融时报》于2018年10月5日刊出一篇题为《Machines switch to disrupting property valuers房产估价师会被机器取代吗?》的文章,从新闻媒体的视角讨论了在自动评估模型、大数据背景下评估这项专业工作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摆动的有趣问题。此文与本人在2011年撰写的《评估行业再现“机器吃人”》评估行业再现“机器吃人”较为相近,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相差了8年,视角也从美国转向了英国和欧洲,对比阅读两文对于评估人士将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这个话题能够引起综合性新闻媒体的兴趣,也表明了社会各界对评估领域的关注。文中提到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频谱上”将评估“推向科学”,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评估专业的“艺术与科学”属性,实际上是自评估行业产生以来一直在讨论、争执的问题。强调“艺术”属性,是因为估值总是建立在一定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所以各国评估理论中都对此予以认可;强调“科学”属性,则是评估行业一直以来的追求----通过对评估途径、参数数据的选择力求使评估的专业意见结论更加“合理”。请注意笔者在此特别使用了“合理”这个词语,而未使用“准确”、“客观”等表达方式,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笔者认为评估专业工作具有的“非科学性”。
  文中的观点对于评估行业而言早已不新鲜。在数据充分且能够大量准确采集的情况下,对“量大质同”的标的物(如某一区域内的民用房地产),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数学运算等能够使得评估的结果相当“合理”,且成本低廉(如果不用考虑分担数据收集的成本)、效率极高(可能是瞬时完成)、独立客观(基本排除人为因素),自然为委托者、使用者(银行等)所热衷,这是评估行业所无法抵制的。
  但另一方面,对于相当数量的“量不大质不同”的标的物,在得不到大量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数学运算则不可能合理得出标的物的“合理价值”,那就只能去依赖评估的“艺术”属性-----即由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的专业评估师去进行合理估算。笔者在多年前考察美加物业税评估体系时,就特别注意到各地方的税基评估机构在运用批量评估等手段对作为纳税标的的房地产进行评估时,都强调要过滤“统计上的噪声”,相当一部分无法用数学统计方式分析价值的物业无法适用批量评估,只能依赖专业人员的个别分析、判断。
  这可能是评估专业工作“艺术与科学”属性的最好体现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