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VI视角 > CVI研究 > 正文

《译者序》(2009)之二--《美国资产评估准则》导读--CVI研究

9月30日刊出《译者序》(2009)之一,今天接续之二----在2009年的时点回顾了长期跟踪、研究、翻译USPAP的过程和心得。
    相关内容可参见之前公众号刊出的《再版序》(2020)、《译者序》(2009)之一。
   

(四)

USPAP对中国评估行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理解USPAP对中国评估行业的影响,是需要总结、归纳的。正如从国际引进的很多技术规范、准则一样,USPAP进入中国也经历了从早期“不具备土壤环境”时的“无人识君”和“此君无用”到“土壤环境初步具备”后的“此君甚有用”的转变。作为中国评估行业和评估准则发展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十多年来我与USPAP的亲密接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演示了USPAP对中国评估行业影响的变化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中国评估业新上马、大发展的时期,轰轰烈烈迅猛发展的势头掩盖了许多问题,在当时的条件无法也不能对许多理论性问题深入探讨。到90年代中期,行业内部已经明显感觉到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通过当时的评估理论和评估管理文件无法解释和支持。在此背景下,从1996年开始,中国评估行业开始效仿会计和审计行业,尝试建设评估准则(当时称为评估标准)。通过与美国评估界的初步交流,中国评估界第一次接触到USPAP。1997年,当时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评估中心领导与美国评估促进会达成了翻译、出版USPAP的协议。我就是在此时介入USPAP的翻译、出版工作中,使得我有机会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翻译中对USPAP的认识,不断地去思考中美两国评估要求的异同:同叫评估,在中美两国为什么差异这么大?是美国的体系存在问题还是我们的体系存在问题?美国的做法能不能对我们有参考意义?当时有一些人与我讨论,都认为USPAP对中国评估行业意义不大,一是结构复杂,很多要求令人很费解或者是杞人忧天;二是与中国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关联度不大,几乎无参考意义。在当时国资评估大一统的基础上,两者确实不存在可比性。但随着理解和思考的深入,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两国评估行业存在基础、功能的不同,而并不是评估本身的不同。当时我提出,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或谁对谁错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和USPAP无用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评估行业的基础不同,或者说我国评估行业所处的市场经济和法律环境还没发展到那一步。我相信,如果中国继续向市场经济迈进,迟早会理解USPAP中相关要求的意义和存在的原因。最简单的例子是在国家对评估结果进行确认、评估人员几乎不承担什么法律风险的背景下,是很难理解USPAP中反复强调的保护评估师的种种措施的。此外,当时的评估实践已经出现评估人员不能对部分被评估资产进行必要勘查时如何操作的问题,评估理论和管理思路对此都无解决对策,而USPAP中的限制评估(limitedappraisal)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但由于当时环境条件不成熟,也就无从考虑。

1997年,在几次评估准则内部工作会议上,我被要求对USPAP进行介绍,引起了部分专家和相关领导的兴趣。USPAP中文版于1998年4月正式出版,当时评估中心十分重视,认为这将是引导国内评估业发展的重要文献,因此加印10000册,准备做到评估行业“人手一册”。然而,该书并没有在中国评估业引起足够的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生不逢时。该书出版后不久,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即于1998年7月被撤销,评估中心也转为评估协会。在行业、职责和人员安排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自然也就无人关心USPAP的宣传、推广工作。据我所知,1996年版USPAP共销售(包括送出)2000册,剩余的8000册一直压在库中,成为屡次搬家的负担,最终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当然,生不逢时只是客观原因之一。在当时的评估行业发展水平之下,人们还很难理解USPAP作为专业准则的定性和作用,这才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USPAP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根本原因。

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评估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评估师作为责任主体被推到法律风险第一线以及非国资评估业务开始发展后,中国评估行业才意识到需要将评估视为一种民事主体之间的委托服务行为,并对各方的权利义务予以合理界定,这才真正开始认识到评估专业性以及在评估行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维持平衡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USPAP中所涉及的一些“杞人忧天”的场景在中国评估行业开始显现,一些人开始重新理解和学习USPAP,关于USPAP中相关概念的讨论文章开始零星出现。很多人四处寻找USPAP译本,由于已无库存,最终基本上都找到我这里,以至于我从库存废物中拣出并辛苦保存下来的几十本书很快就被要光。

2001年评估准则制定工作重新启动之后,我已经调到专业标准部门工作,具体组织评估准则的起草,也就顺理成章地将对USPAP的研究成果带入中国评估准则制定工作中。在中国评估准则体系讨论和相关准则起草过程中,USPAP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参考蓝本作用。每当最新USPAP发布之后,我都会组织相关专家学习、讨论,我本人也定期将USPAP中的最新进展以文章等形式予以介绍。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评估程序准则和评估报告准则起草过程中,几处重要的难点都是在USPAP中获得启发和突破。例如,2005年在设计评估程序受限、评估退出机制以及讨论评估报告使用者范围时,正巧USPAP进行了重大修改,强化了工作范围(scopeof work)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评估程序的核心环节。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2006年我参加美国评估师协会年度大会时,在完成组织交办的演讲任务之后,还特意请老朋友李哈克牵线,专门安排了一下午的时间,与当时的评估准则委员会主席闭门讨论,就工作范围的实质及其作用、评估退出程序、评估使用者的限定范围等交换意见。回国后即将这些讨论结果与准则起草组人员分享,并具体体现到程序准则和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之中。

以上是我感受到的USPAP对中国评估行业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基于此,我对本书的结构下了些功夫。在本书中,我以大量译者注的方式,尝试分三个层面从结果的角度来归纳USPAP对中国评估行业的影响。第一个层面是我们从USPAP中直接或间接引入了哪些重要概念、理念,如涵盖不动产、动产和企业价值评估的综合性准则体系、评估的定义、评估结论的表现形式(区间值)、追溯性评估和未来性评估、评估报告使用者、价值类型和市场价值、评估退出机制、限制评估、多种评估方法的运用、重要素轻形式的报告准则模式、评估声明、控股权因素、流动性因素等;第二个层面是一些概念虽未全面引进,但其实质已经被部分借鉴,包括评估复核、批量评估等;第三个层面是进行了较多讨论但考虑国情不同、成熟程度不同尚未能引进的概念,如评估报告类型的划分(完全、简明和限制用途的报告)、特别假设、非真实性条件、工作范围等。这些注解汇总起来将会是一篇关于中国评估准则与USPAP比较的文章,建议读者在阅读时结合这些译者注对比中美评估准则的相关规定,相信对深入理解USPAP以及理解中国评估准则中相关概念、理念的来源、意义会有很大帮助。在美国评估界,评估准则委员会为便于各方面全面理解USPAP,特别是针对USPAP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发布《USPAP常见问题》,并在每个USPAP版本发行时,对已发布的《USPAP常见问题(汇编)》进行汇总、更新后,形成新的《USPAP常见问题(汇编)》。2008—2009年版本USPAP中收入220个问题回答,这些内容以鲜活的方式提供了辅导,很受各界的欢迎。在本次翻译过程中,我本计划将这些常见问题都收入。但由于常见问题内容太多,且相当一部分是针对美国国情的内容,因此我挑选了部分对于理解USPAP有重大帮助、对中国读者有参考意义的问题回答进行了翻译。此外,基于这些年对美国评估业的理解,我还增加了内容翔实的补充资料,对USPAP与美国金融评估管理体系、FIRREA等相关背景进行了深入介绍,以便于读者全面了解USPAP及美国评估业相关情况。因此,建议读者阅读本书时,先读相关补充背景资料,再看准则和准则说明,最后再对比阅读内容生动的咨询意见和常见问题回答。

(五)

USPAP对我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USPAP的研究和翻译,使我坚定了对评估工作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我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对评估工作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1991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各种巧合,我就开始从事评估工作,几乎与国内评估行业同起步。由于当时的国资评估存在种种不确定性,使我很难对这个工作和行业产生兴趣和信心。在1997年承担翻译USPAP任务之前,我已经是当时国有资产管理局评估中心一位年轻的“老同志”了,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机关行政干部,对专业性工作的介入兴趣和力度并不大。1997年开始的USPAP翻译、出版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

当时的翻译工作是以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的。所谓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就是认为翻译是一种简单的可复制工作,对1996年版USPAP进行分拆,分配给评估中心内外一些“懂英文”的同志分头翻译(我承担了其中几个准则的翻译任务),然后汇总出版。然而翻译稿汇总上来之后,才发现这种简单分工合作的大生产方式在专业文件翻译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先不说每个人的英文基础差异太大,要命的是各人对评估专业的理解不一,汇总上来的东西可读性、可理解性差距较大。特别是参与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同,有的人为了规避翻译中的难点或不理解的语句,整句甚至整段地丢弃。在根本无法出版的情况下,有关领导找到我,要求我负责总纂和校对直至出版。涉世不深的我并不知道天高地厚,一口答应下来,从此开始了与USPAP的不解之缘,也从此改变了我对评估工作的看法,引导我对评估专业问题产生了持续的兴趣和信心。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我将USPAP视为良师益友,一方面持续跟踪、学习USPAP,另一方面积极将从USPAP中获取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工作中特别是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中。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第二,通过翻译和研究USPAP,改变了我对翻译和研究工作的认识。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以为翻译和交流工作很简单,手持原稿和字典,花些时间就可以了。在长期的国际交流过程中,我翻译了许多评估方面的文章、书籍和新闻,也撰写了不少关于国际评估业发展的研究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翻译而翻译,而需要跳出来,全面、系统地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社会和经济背景,才有可能形成深入全面的理解,否则结论必然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从某个角度来看,翻译就是一个“贪污”和“窜改”的过程,好的翻译把原作内容“贪污”和“窜改”的少一些,不好的翻译把原作内容“贪污”和“窜改”的多一些。“贪污”或“窜改”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译者的语言基础(外文和母语),还要有对专业的深入理解,更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三者缺一不可。很多情况下,看懂了不一定能理解,理解了不一定能说清楚,说清楚不一定能够写清楚(让无法听你当面说的读者能够明白),这是一个不断加工、创作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在1997年负责总译和校对USPAP时,我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投入精力挖掘USPAP的背景,特别是把大量时间放在挖掘和研究储蓄和贷款危机、美国金融评估管理体系及其与评估行业之间的关系上,才对USPAP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我首先追加翻译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案》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评估指南。今天看来,这是最为成功的一点,而在以后十多年的工作中,我也不断地受益于当时对金融危机与评估关系的研究。很可惜,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翻译和交流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清,仍然在很可悲地继续着为翻译而翻译的过程。

第三,USPAP的翻译和研究在带给我乐趣和收获的同时,也“意外”地带来了一些麻烦。1996版USPAP的出版固然是件对评估行业和评估工作有益的好事,但由于在出版的书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尽管经过当时组织领导的批准,还是给不识时务的我招惹了不少麻烦。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有人指责我“注重个人名利”,甚至祭起了“利用公家资料写个人文章”的大印。当时还太年轻的我十分愤怒,对这种不尊重专业劳动的做法十分不屑,也对那些自以为凭借权势能够左右他人命运、遮天蔽日的做法予以了“代价不菲”的抵制。今天的我在经历了评估行业的是是非非之后,对此只会付之一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物是人非,自有公道。此次的编译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轻松完成的。

(六)

12年后再次翻译出版USPAP中文版,恰逢我刚过40周岁生日,感慨万千。

弹指一挥间,多少年华转瞬即逝,但岁月还是给一切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2年来,USPAP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美国评估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评估行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作为译者的我也从20多岁的年轻人迈进了不惑之年,对人生、对评估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谨以此书作为我步入不惑之年的纪念——纪念一个评估人为评估所付出的19年岁月!

谨以此书向那些为中国评估事业努力奋斗和曾经努力奋斗过的人们致敬!

 

王诚军 经济学博士(Phd.)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FCPV)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资深会员(FRICS)

美国评估师协会高级会员(ASA)

注册资产评估师(CPV)

注册会计师(CPA)

 

2009年5月28日于北京

加载中...